自动化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发布日期:2021-05-07 浏览量:

自动化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自动化教学团队最早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的“工业企业自动化教研室”,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团队在自身建设、教学改革、教改与学改结合、三个课堂结合、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科研促进教学、全程导师制与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果。2007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同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一、团队简介

长春工业大学自动化教学团队由在编的24位自动化教研室全体教师组成,是一支由老中青组成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队伍。

表1团队成员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表

年龄结构

30岁以下

31岁~40岁

41岁~50岁

51岁以上

3人

7人

10人

4人

职称结构

教 授

副教授

讲 师

助 教

9人

4人

10人

1人

学历结构

博 士

硕士(在读博士)

学 士

16人

8人 (2人)

0人

团队负责人:张德江 教授

自动化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自动化)、吉林省“十二五”特色专业(自动化)、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自动化)负责人,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高级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教学名师,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长春市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劳动模范。兼任吉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分会副会长,吉林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张德江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长期致力于团队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团队建设的“四种作用”,“五个互动”,梳理出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五个过多和过少问题,提出了“学习的革命”并且推广到全校,总结了9种学习观和32字创新学习法,引导大学生由传统学习向创新学习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主持完成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改革课题6项;出版教育研究专著3本;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现代教育科学》、《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1篇。国家级精品课《计算机控制系统》配套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于2011年11月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二、团队建设

自动化教学团队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坚实的基础。团队建设提出并实施了教学团队建设的五个互动、坚持发挥四种作用以及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接口建设。

1.提出并实施了教学团队建设的五个互动

(1)教学与教研互动,实施自觉的教育

(2)教学与科研互动,实施有体会的教育

(3)理论与实践互动,实施学以致用的教育

(4)教师与学生互动,实施教学相长的教育

(5)教师与教师的互动,实施团队作用的教育

2.团队建设发挥四种作用

(1)老教师的带动作用

实行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明确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要求,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并且定期检查落实。

(2)课程组的整合作用

相近的课程组成课程组,开展教学研讨与改革实践,促进了课程建设。

(3)教师间的互助作用

制定了相互听课制度和教研室内部的教学评价制度,请优秀教师做观摩教学,组织团队内的教学交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很好地发挥了互助作用。

(4)团队组织的促进作用

要求每个成员有发展计划,有行动措施,相互比学赶帮,形成了浓厚的进取氛围和奋斗精神。

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接口建设

团队大力倡导新时期的七种师生关系,即以生为本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授业加激发的师生关系,直接对话与交流的师生关系,师长加朋友的师生关系和基于赏识教育的师生关系,实行班导师制,密切师生关系,优化“教”与“学”的状态。

三、团队建设成效

长期以来,自动化教学团队通过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提高了整体素质,建设成效明显,实现了队伍整体素质与层次的提升。通过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三个课堂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全程导师制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密切了师生关系。多年来,本专业学生在挑战杯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足球机器人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社会调查反馈和跟踪,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好,综合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团队建设通过“四个作用”、“四个互动”等一系列建设措施,明显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团队内形成了浓厚的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风气和氛围。

(1)团队拥有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博士点立项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教师3人,校教学主讲名师3人,9人先后被评为长春工业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次获校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二等奖,9人次获校教学效果优秀奖。

(2)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1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3)2009年以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三等奖4项,以及中国高教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吉林省高教学会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吉林省教科院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4)2008年9月自动化“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

(5)2007年6月被评为吉林省首批特色专业,同年被评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2011年6月再次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十二五”特色专业。

(6)2011年自动化专业被批准为长春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1年9月上报教育部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7)2012年4月吉林省教育厅批准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3年6月教育部批准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8)2012年6月,与中钢集团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得批准。

(9)承担教育部高教司、中国高教学会、吉林省高教学会等各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8项,其中重点课题13项。

(10)建设成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1门吉林省精品课,1门省级优秀课,2门校级精品课。

(11)出版教材4部,其中《计算机控制系统》分别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2011年获吉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12年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

(12)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撰写专著2部。

(13)近五年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高等教育》、《电气电子教学学报》等期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3篇。

(14)团队所建设的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吉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所创建的“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和“吉林省生产过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控制工程”实验室为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15)团队成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授权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16)自2009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汽车竞赛、足球机器人大赛、计算机仿真大赛以及数学建模比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了国家级奖项26项。

(17)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通过多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及实践,本专业的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经过多年的社会反馈调查,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以其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综合素质高,踏实肯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收到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附:团队教师基本情况

姓 名

性别

职 称

学 位

授学位单位

获学位专业

张德江

教 授

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学

李元春

教 授

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般力学

刘克平

教 授

博士

吉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邱 东

教 授

博士

吉林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

于微波

副教授

硕士

长春工业大学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尤 文

教 授

博士

东华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谢慕君

教 授

博士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光学工程

白文峰

教 授

硕士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

张袅娜

教 授

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李 慧

教 授

博士

吉林大学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王冬梅

副教授

博士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

王甲福

副教授

硕士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机械电子工程

马海涛

副教授

博士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李 岩

讲 师

博士

在读

长春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李丙林

讲 师

博士

在读

长春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

刘帅师

讲 师

博士

吉林大学

控制理论与

控制工程

牛晓升

实验师

硕士

长春工业大学

控制工程

黄艳秋

实验师

硕士

长春工业大学

控制工程

赵明月

讲 师

博士

北京科技大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史红伟

讲 师

博士

吉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刘姝阳

讲 师

博士

吉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王申全

讲 师

博士

东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赵 博

讲 师

博士

吉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任晓琳

助理

实验师

硕士

吉林大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①2007年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校优秀教学团队,同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② 自动化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

③ 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吉林省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项。

④ 获国家精品课1门,省优秀课3门,校优秀课3门。

⑤ 完成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课题4项,吉林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3项。

⑥ 出版教育教学研究专著2本,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46篇,其中,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现代教育科学》、《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4篇。

⑦ 出版教材8部,其中1部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3部被列为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实用规划教材。

⑧ 团队拥有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省教学名师1人、校教学名师2人(全校共19人),9人先后被评为长春工业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有4人获校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二等奖、有9人次获校教学效果优秀奖。

⑨ 团队拥有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会委员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1人,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

⑩ 团队所建设的“检测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为吉林省重点学科,所创建的“吉林省工业节能科技创新中心”被评为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

团队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或完成省级项目及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在研科研经费达1900万元。

(2)教学改革的“七、四、三”,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团队创造性地提出教学改革的“七、四、三”,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以问题为纽带、以综合为导向、以工程教育为特征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学改革,团队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改革成果丰富。2003年以来,建设成1门国家精品课和省精品课,3门省级优秀课,3门校级优秀课,同时获得一批国家与省级教学成果奖。2000年以来出版教材9部,其中1部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电气信息类规划教材,5部被北京大学出版社列为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自动化专业实用规划教材。

(3)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团队通过全程导师制加强教师与学生接口建设,关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中随时研究学生的状态和需求,要求教师“备课先备学生”。

团队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解答专业问题,提供就业咨询,使本专业学生形成了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良好学习风气,学生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

(4)教学与科研互动,提高了教学水平

近5年团队成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教育厅、长春市科技局等各类地方政府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30余项,经费达1900余万元。团队教师在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与新技术开发能力的同时,通过将科研成果和科研体会引进教学,明显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创造能力出发,从科研课题与课堂教学有关联的内容中提炼出合适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或作为实验及课程设计课题,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在理论教学中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自2003年以来,本专业学生在“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足球机器人大赛和计算机仿真大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得了国家级奖项15项。

(5)教学理念和教改成果得到了普遍肯定和积极推广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提出并实践的多项教学方法改革,在全校得到了认同和推广,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特色之一。“教改与学改互动”、“备课先备学生”等理念和做法在学生中得到积极反响,激发了广大学生学会学习的意识和参加学习改革的积极性。《计算机控制系统》国家级精品课课程建设成果在北华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五所学校的相关院系中进行了教学实践,得到了任课教师的肯定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①老教师的带动作用

团队实行青年教师培养的导师制,明确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要求,定人员、定任务、定措施,并且定期检查落实;

② 课程组的整合作用

相近课程组成课程组开展教学研讨与改革实践,促进了课程建设;

③ 教师间的互助作用

团队制定了相互听课制度和教研室内部的教学评价制度,请优秀教师做观摩教学,组织团队内的教学交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很好地发挥了互助作用;

④ 团队组织的促进作用

团队要求每个成员有发展计划,有行动措施,相互比学赶帮,形成了浓厚的进取氛围和奋斗精神。

2.2实现四个互动

针对专业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不足,科研经验和成果在教学中渗透的不够,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以及教师与学生关系淡化等在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团队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主线,实行了四个互动。

(1)教学与教研互动

团队注意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明确改革思路,并把国家和省级课题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改革,通过这种教学与教研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互动

团队在抓教学质量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要求和鼓励教师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实现了学术水平、教学效果与科研能力、实践经验的全面提高。

(3)理论与实践互动

针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存在的学术、学历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相对弱的问题,为实现教师对专业理论教学中有工程背景或实践经历作依托而采取了多种办法:一是青年教师到校后先到实验室实践半年;二是教师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在指导实践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实践经验;三是邀请有工程经验的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四是教师结合科研课题深入工程实际中提高工程能力。通过“传帮带、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教师与学生互动

实施全程导师制是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实施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和教育。导师的工作职责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实行因材施教,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团队强调教改与学改的互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将学习方法改革写进教材,进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总结并提出了9种学习观和创新学习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3 教学建设与改革

教学改革是学校的核心改革,更是教研室的核心任务。多年来团队致力于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并实施了课程建设的“七个一”,教学内容的“四体现”和教学方法对“三多三少” 的改革,使教学改革思路清晰,特色鲜明,效果良好。

(1)课程建设“七个一”

课程建设的“七个一”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一手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一套规范的教学文件;一套先进实用的教材;一套科学的考试方法;一套效果良好的实验。团队还注重坚持将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七个一”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教学内容“四体现”

一是体现本门课程的学科发展动态、学科前沿的内容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实行开放式教学;二是体现自己的科研体会或自己所了解的工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实例,实行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三是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删繁就简,吐故纳新,实行教学内容对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跟踪;四是体现学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将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3)教学方法对“三多三少”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团队要求教师注重对“三多三少”的改革,即改革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过多,参与式过少;结论型过多,问题型过少;封闭式过多,发散式过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学方法。

2.4 规章制度建设

团队高度重视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在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团队内部还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仅使团队建设管理上了层次,也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标准化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全程导师制管理办法》等制度已被学校采用,在全校实施。团队建设的主要制度有:

(1)导师制度。对新进入团队的年轻教师指派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积极指导他们通过试讲、助课、参加实验室建设及科研、教研项目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及科研水平。

(2)班主任制度。团队安排年轻教师作为自动化专业大一、大二级学生的班主任,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本人的业务学习与提高。

(3)教学研讨制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心得体会,探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案。

(4)听课与研讨制度。每学期团队都组织讲课观摩、评价与研讨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有效提高了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5)“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制度。团队积极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邀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学及科研合作,加强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