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结构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长春工业大学于2008年立项建设,2018年通过验收。学校的前身长春汽车技术学校,是为筹建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一汽而建立。多年来,实验室不忘初心,秉承历史传承,发挥在传统结构材料研究上的优势,为支撑和引领吉林省汽车等和重要产业发展不懈努力。
实验室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重要产业发展为宗旨,瞄准先进结构材料发展方向,针对吉林省资源与产业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围绕金属材料强韧化、材料连接与表面工程、材料成形加工与控制、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四个稳定方向,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构建符合结构材料设计、加工、制造理论与技术体系,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项目,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一流的先进结构材料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室主要依托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材料科学是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评估期内,实验室不断强化自身研究特色,持续取得新进展。实验室开发的铜基粉末冶金复合材料及典型零部件通过高铁动车组运营考核并在济南、成都、南昌等多条铁路干线服役。围绕特种钢铁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展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制备技术并在一汽、松原油田等领域实现产业化,服务国家工业发展。开发的全套搅拌摩擦焊装备及双轴肩搅拌焊技术满足了轨道客车铝合金车体生产要求体系,解决了新一代标准动车组关键部件连接难题,应用于复兴号动车组、国内各大城市城际和地铁车辆。研发的焊缝智能识别及焊缝在线自动跟踪技术,应用于轨道客车车体的自动化焊接和全位置焊接。针对复杂光学曲面元件加工,开发了多种运动轴构形的非共振三维椭圆振动切削工艺装置及系统,优于国外同类技术的非共振三维EVC技术,处于国际前沿。开发了激光熔凝/熔覆制备仿生涂层材料,应用于机械部件的强化与修复,显著提升大型金属基装备的服役寿命。
实验室坚持“四个面向”开展创新性、前瞻性研究,着力攻关汽车、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精密加工成形等关键材料领域“卡脖子”技术,积极服务国家和吉林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并造就高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和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提供重要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