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工业设计专业2020届优秀毕业生查星宇同学,当年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生。如今又作为清华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台动态雕塑核心设计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并出色完成了设计任务。星宇,你真的了不起!
2022年2月4日晚,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国家体育场盛大开幕。开幕式上,举世瞩目的主火炬以创新的方式呈现。在主火炬点燃后,设置于鸟巢和水立方之间颁奖广场上的火炬台以及位于张家口和延庆的火炬台被依次点燃。
位于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中心区)及北京延庆赛区、河北张家口赛区的火炬台均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马赛教授带队设计。在开幕式的主火炬基础上,充分融合艺术以及工程技术的要求,体现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理念,以纯粹的冰雪元素,演绎了纯洁、和平、团结和友谊,晶莹的雪花和灵动的丝带相向旋转,如冰上长袖飘飘的舞者,轻盈优雅,简洁、现代的造型中透出东方的审美韵味,成为此次冬奥会的亮点之一。

清华美院马赛教授团队完成的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台动态雕塑艺术造型
承担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台动态雕塑艺术设计项目的是清华美院党委书记、马赛教授带领的团队。这个由马赛教授、李鹤教授、陈洛奇副教授、博士生任续超、硕士生查星宇、谢让等组成的核心设计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为期一年的设计深化以及与航天集团、雕塑工厂的施工对接、监制工作。
该核心设计团队的查星宇同学是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2020届优秀毕业生,当年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研究生!如今又作为清华大学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台动态雕塑核心设计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并出色完成了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台动态雕塑设计任务。星宇,你真的了不起!你是我们工业设计专业的光荣!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自豪和骄傲!查星宇同学的成功,不是传奇,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人生,只要有梦想,就应该努力去追求!只要努力追求,就会成功!

查星宇同学(左一)与团队成员在一起讨论方案

学院党委书记李奇涵(右一)、院长岳晓峰(左一)和系主任李明(左二)与优秀毕业生查星宇同学(右二)合影
附:2022北京冬奥会火炬台动态雕塑艺术造型揭秘
2022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在国家体育场举办的开幕式上正式亮相。三个场外火炬台,分别位于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市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火炬台分别由“银丝带”、橄榄枝大雪花图形、底座转台组成,总高约11米,底座台面直径约20米,奥林匹克中心区火炬台底座台面下部增加了一个1.3米高,外直径21.5米的不锈钢裙边底座。
橄榄枝大雪花由 90余片小雪花组成,一片雪花代表一个参赛国,上面镶嵌着参赛国的名称。“银丝带”两侧开灯槽,内置灯带,灯光面板用不锈钢板雪花纹造型做盖板,白天呈现整体不锈钢镜面效果。橄榄枝正反面开灯槽,内置灯带,面板用不锈钢板雪花纹造型做盖板,白天呈现整体不锈钢镜面效果,夜晚正反两侧灯带发光。三个火炬台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将不间断运行,并将在冬奥会、冬残奥会结束后成为国家体育场(奥林匹克中心区)、北京市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三地的永久性雕塑。
“银丝带”造型完美诠释了本届冬奥会的理念,其紧紧萦绕着象征世界各国携手走向未来与和平的橄榄枝,在不同角度下呈现高低起伏变化的形态,是对冬奥会众多赛事项目速度、激情、节奏、跃动等特征的抽象表达,通过灯光不同的颜色、角度的运动轨迹,结合流光溢彩的转动,让观众既能欣赏到轻舞飞扬的姿态,又能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速度、激情和圣洁的冰雪之美。
“银丝带”不锈钢材质肌理表面经过抛光研磨后光可鉴人,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延伸了主火炬形象的艺术性,增添了人文之美。区别于传统的静态火炬台,此次动态雕塑作品作为对于冬奥艺术美学的全新阐释,是首次通过动态雕塑来呈现奥运运动之美,与冬奥精神遥相呼应。“银丝带”与橄榄枝非匀速的双向同心运动,为静态放置的火炬增加了时间维度与动态视觉;四周不断变化的环境、观赏者以及镜面成像的人与物都融入作品,成为火炬动态雕塑的一部分,与之浑然一体、晶莹剔透、光彩交相辉映,反映着全世界“更团结”“一起向未来”的奥运主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洛奇阐述,“银丝带”类似莫比乌斯环的造型设计中蕴含了“奥运精神的源远流长、永恒无限,无论从哪里开始我们终能相遇,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理念。
整个造型设计从始至终贯彻简约、精彩与安全的意识,各部分造型在满足实际结构强度需求的同时兼顾了美学的表达,动态造型延伸了主火炬形象的艺术性,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创新路径下,整个装置的研制过程将艺术、设计、美学与机械结构的交叉融合呈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结合方面的突出优势。
在与张艺谋导演的充分沟通下,马赛教授带领团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了火炬方案的设计、深化以及实施落地工作,充分发挥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优势以及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时提出的“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指示精神,汇聚当下中国的艺术语言,阐述了对冬奥精神内涵的理解,展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引领了冬奥文化的时代风尚。
延伸阅读:揭秘2022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火炬台设计|清华美院马赛教授团队圆满完成冬奥任务